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
今后五年,是北京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。只有毫不动摇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将“五子”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充分发挥“两区”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,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,持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,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市民。向着这样的大目标不怕困难接续奋进,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。让我们坚定信心,保持定力,勇毅担当、创新实干,共创古都北京美好未来。
1月15日,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,代市长殷勇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,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。《报告》回望过往五年历程站位高远、重点突出,展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思路清晰、言近旨远,建议今年重点任务定位准确、求真务实,既是一份“硬核”满满的成绩单,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任务书。(相关报道见03-11版)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10次考察北京、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,深刻回答了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、怎样建设首都”这一重大时代课题,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从“北京发展”转向到“首都发展”,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,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。然而,用“减法”赢取新时代首都发展的“加法”,不可能一蹴而就,既需要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,也需要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;既需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定力,也需要“抓铁有痕”的努力、因时制宜的魄力。
新时代首都发展要立足新起点、聚焦新目标、展现新作为,就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,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,聚焦北京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、全局性战略问题、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,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、新思路、新办法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首都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是: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建设、“四个服务”水平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;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,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;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,关键领域“卡脖子”难题还要突破;公共卫生、环境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民生领域有不少短板,等等。这些困难与挑战,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问题,也有在解决旧问题过程中新产生的问题,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挑战。这些问题与挑战,也为我们立足新起点、聚焦新目标、展现新作为提供重要参照系。
这个参照系告诉我们,将要从一个怎样的起点出发,从而增强勇毅前行的信心。过去五年,我们聚焦首都功能定位,大力加强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建设、提高“四个服务”水平,坚持“五子”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,同心抗疫、抵御多轮疫情冲击,着力改善生态环境,切实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,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,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,成功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,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。从这样的高起点上攻坚克难再出发,我们信心十足。
这个参照系告诉我们,怎样的新目标才最符合新时代首都发展实际。今后五年,是北京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。只有毫不动摇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将“五子”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充分发挥“两区”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,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,持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,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市民。向着这样的大目标不怕困难接续奋进,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。
这个参照系告诉我们,怎样的新作为才能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2023年12个方面的重点工作:从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、构建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,到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、着力扩大内需;从大力提振市场信心、增强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,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、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;从绿色低碳发展、增进民生福祉,到维护社会稳定、提高政府效能……无不彰显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、既为一隅争光又为全局添彩的扎实作为。
北京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体现了政府全方位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信心,又装满了全市人民的民生祈盼。让我们坚定信心,保持定力,勇毅担当、创新实干,共创古都北京美好未来。
发表评论